


采用概率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采取入户问卷访问的调查方式。在1995年至2004年间,每年年底在北京市城八区展开入户问卷调查,样本规模为1,200/年。主题内容包括居民生活质量、收入和支出、投资和消费、居民道德观和价值观、居民对改革的看法和承受能力、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和期望,以及居民对物价、社会治安、反腐倡廉、下岗、社会保险等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等等。

江苏省道德发展状况测评旨在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了解江苏城乡居民当前道德状况、伦理水平,以期为党委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对个人、家庭、社区、企业、国家、世界等不同层面的伦理、道德、价值等相关问题的看法和行为,对江苏省开展精神文明和伦理道德建设工作的绩效评估。为覆盖流动人口,采用GPS/GIS辅助的地址抽样法构建住宅抽样框。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概率与规模成比例的方法抽取样本,分布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和41个县/县级市内。调查完成了3240个有效样本。采用督导带队,访员手持纸版问卷面对面访问的方式采集数据。

江苏省道德发展状况测评旨在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了解江苏城乡居民当前道德状况、伦理水平,以期为党委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对个人、家庭、社区、企业、国家、世界等不同层面的伦理、道德、价值等相关问题的看法和行为,对江苏省开展精神文明和伦理道德建设工作的绩效评估。为覆盖流动人口,采用GPS/GIS辅助的地址抽样法构建住宅抽样框。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概率与规模成比例的方法抽取样本,分布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和41个县/县级市内。调查完成了4362个有效样本。青少年完成样本量 576个。调查于2017年8月开始入户调查,9月30日完成全部访问工作,采用督导带队,访员手持纸版问卷面对面访问的方式采集数据。

全国伦理道德发展状况调查与研究旨在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了解全国城乡居民当前道德状况、伦理水平,以期为党委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对个人、家庭、社区、企业、国家、世界等不同层面的伦理、道德、价值等相关问题的看法和行为。为覆盖流动人口,采用GPS/GIS辅助的地址抽样法构建住宅抽样框。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概率与规模成比例的方法抽取样本,调查共抽取了13358个符合调查资格的住宅单位,分布在全国76个县级行政单位(PSU)内,完成了8755个有效样本。调查于2017年8月开始入户调查,10月30日完成全部访问工作,采用督导带队,访员手持纸版问卷面对面访问的方式采集数据。

该调查旨在对北京市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获得感进行调查和综合评估,了解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客观获益情况和主观满意度和深化医改的重点举措的实施效果,从而为未来的医改政策提供参考。通过资料分析、座谈会和专家意见征询的方式建立获得感评价指标,探讨提升医改获得感的途径和政策建议。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了解医改获得感的现状、提升医改获得感的政策建议。其中,问卷调查采用二阶段配额抽样方法,范围覆盖10家社区(村)医疗机构、13家一二级医院、15家三甲医院共计38家医院,完成有效样本871份(医务人员444份,患者427份);深度访谈完成18份。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要了解我国城市居民对所在城市治理态度和意见的现状,以及对我国国际关系的见解和建议,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该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居民对公共政策的评价、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对城市治理的建议、一般价值观、互联网使用行为、对国际问题的看法等。本项调查的研究总体为拥有中国国籍的、在中国大陆地级市和以上级别城市的城区(不包括所辖的村委会)居住满6个月的18岁-70岁的中国公民。采用“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以单元格内人口数为规模度量,按照分层、多阶段的PPS抽样方式进行选取样本,有效覆盖了流动人口。实抽样本数为5526个地址,分布在50个市辖区内(PSU),有效完成样本数为3513个,完成率为64%。

这是一项针对全国城市居民概率抽样调查项目。采用分层、多阶段、概率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采取入户问卷访问的调查方式。项目采用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有效覆盖了流动人口。研究主题包括:对政府的信任度、对各项公共服务的享有程度及满意度、政治参与意识、社会资本、接触信息的情况等。

这是一项包含社会学、政治学主题的全国范围内的概率抽样调查项目。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平等观、公正观、政治参与行为和意识、政治信任、政府绩效评价、社会资本等。采用分层、多阶段、概率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采取入户问卷访问的调查方式。项目采用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有效覆盖了流动人口。

北京市发改委医改办委托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设计并实施、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等方式进行的研究项目。该项目在全北京市66家公立医院中展开,通过调研各医院的基本情况、向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了解医院以及个体层次的改革需求与意愿,从而为下一步全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做好问题预判和政策储备。

该项目的研究目的旨在了解人们对预防性和治疗性卫生服务的使用情况、对医疗卫生体系的态度和看法、对医生及医疗卫生体系的信任度。包括8场焦点小组座谈会和一项全国范围的概率抽样调查。焦点小组座谈会在全国4个城市内展开。全国公众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概率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采取入户问卷访问的调查方式。项目采用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有效覆盖了流动人口。完成有效样本3684份,有效完成率为68%。

该项目是一项全国范围的、针对地级市市辖区常住居民的概率抽样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概率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采取入户问卷访问的调查方式。项目采用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有效覆盖了流动人口。完成有效样本1288份,有效完成率为68%。研究主题包括:流动高于迁移、生活方式、私生活质量、网络行为、社区参与、健康与养老、社会信任等。

该项目是一项全国范围的概率抽样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概率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采取入户问卷访问的调查方式。项目采用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有效覆盖了流动人口。调查对象为居住在地级市市辖区的常住成年人。完成有效样本3884份,有效完成率为62%。研究主题包括:对政府的信任度、对各项公共服务的享有程度及满意度、政治参与意识、社会资本、接触信息的情况等。

项目的研究目的在于,如何从澳门特区整体利益的立场出发,确定澳门在“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的建构中所应当采取的战略、策略和政策,使澳门能够以恰当的立场、态度、方式和做法,参与到“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的建构中去,并在建构的过程中承担其相应的义务,同时获得相应的权利和利益。

研究目标是要界定与识别北京市药品市场上存在的社会风险,重点聚焦于识别出六类关键待估风险,即假药生产点风险、黑诊所与黑药店风险、网络售药与虚假宣传风险、邮政与物流购销风险、传统媒体虚假广告风险、公众不安全用药风险。评估各类风险的级别及区域分布,分析不同风险的成因及特点,提出控制各类风险的对策及综合防范社会风险的政策建议,从而达到管理风险、进而防范风险,提高北京市药品市场安全程度的总体目标。

该项目是一项大型的、全国性的、以平等与公正为主题的概率抽样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概率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采取入户问卷访问的调查方式。项目采用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有效覆盖了流动人口。共完成有效问卷有2967份,有效回答率为69%。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平等观、公正观、政治参与行为和意识、政治信任、政府绩效评价、社会资本等。

研究目标是要构建出一个评价北京市药品市场安全状况的指标体系,依此科学地界定药品市场安全的内涵与外延,反映北京市药品市场安全的程度,从而掌握药品市场安全动态、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确保药品市场安全平稳运行。该安全体系包括25个三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5个一级指标。

该项目是一项全国范围的概率抽样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概率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户籍抽样,采取入户问卷访问的调查方式。样本涉及到138县约5,098个样本。主要研究内容为政治价值、民主、政府治理、核心价值观、一般态度、公民素质等。

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分析我国公民在市场经济转型浪潮的冲击下,公民法律意识的变化及现状,为制定我国法制改革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北京、湖北、广东三省市内采用分层、多阶段、概率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抽取了6470个样本,采取入户问卷访问的调查方式,完成4472个有效样本,有效完成率为70%。调查内容包括法律知识、法治意识、对现存法律的看法,对死刑的态度等。

该项目的调查主题直接参与国际学术界关于制度主义理论和新制度主义分析方法的争论。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这两种重要的分歧观点为基础,对制度的变革、制度的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变迁、中国的司法制度的改革、政府在司法制度改革中的作用,法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利用实证的手段探讨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行为依托三种制度安排而发生的变化,进而总结出在农村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进一步推动农民守法用法的途径和方法。

由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设计并组织实施的一项包含社会学、政治学主题的全国范围内的概率抽样调查项目。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平等观、公正观、政治参与行为和意识、政治信任、政府绩效评价、社会资本等。采用分层、多阶段、概率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采取入户问卷访问的调查方式。项目采用GP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有效覆盖了流动人口。实际抽样样本总数为4344个。共收回了有效完成问卷有3267份,有效回答率为76%。